1. 您當前的位置 : 全球贛商網 > 新余頻道 > 鄉村振興

      渝水區下村鎮:奮進十年路 續寫更輝煌

      2022-09-13來源:全球贛商網編輯:漆玉梅作者:王帆 劉佳佳 漆玉梅

        處暑時節,秋高氣爽,云霞滿天。驅車出城,沿221省道向北8公里,車窗外,天藍地綠、水清人和的斑斕畫卷撲面而來。下車入村,秀美的人居環境,風生水起的富民產業,還有洋溢著幸福笑容的村民,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向來客訴說十年來的蝶變。

        這里是渝水區下村鎮。這里的十年,既是時間的刻度,亦是發展的標尺。

        一組組數據、一處處變化、一張張時代答卷,觀照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下村鎮各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、發生的歷史性變革。

        —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,財政收入邁上億元大關,2021年財稅收入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均是2012年的5倍。

        ——大力實施“保家”“藍天”“凈土”行動,拆除養豬場343家,水庫退養187座,關停取締“散亂污”企業和非煤礦山等近百家,重塑了綠水青山。

        ——統籌推進拆“三房”建“三園”和新農村建設,“四好”農村路覆蓋全鎮,公廁戶廁全面提升,高標準打造了何家、馬步堎村等一批“留住山水,記住鄉愁”的美麗鄉村新樣板。

        ——安全飲水、城鄉醫保社保全覆蓋,頤養之家、小荷工程、水花行動讓“老有所養、幼有所育”落到實處,新時代文明實踐、平安鄉村創建,讓群眾的安全感、幸福感全面拉滿。

        ……

        光陰流轉,非凡十年,下村換了人間。

        家園更宜居,城鄉面貌換新顏

        眼前的杭橋村委馬步堎村依山而建,花園小樓整齊排列,村民院子里的三角梅開得正艷。誰能想到,這里曾是出了名的內澇村。據《新余縣地名志》記載,“馬到此處只能步行,形容路之難行,故名”。十年來,馬步堎村發生了令人驚嘆的變化,經歷了一個由落后、臟亂到興旺、美麗的蛻變過程。

        45歲的村民顏香花對這一過程感受最深,她清晰地記得初到馬步堎村的場景,那是1998年的正月初二,她跟著愛人第一次“上門”,從午后走到天黑,“一邊走一邊哭,心想怎么還沒到”,村里的臟亂的環境更讓她備感失落,直到四年后才下決心嫁到這里。蝶變要從2014年說起。鎮村同向發力,通過爭取新農村建設資金、移民資金及捐款共籌集資金300萬元,通過易地搬遷、統一規劃、村民自建等方式對村莊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,建成106幢花園小樓、4000平方米文化廣場和10000平方米濕地公園。村莊還采取村民認籌、集體建設的模式,為村莊老人新建了帶有2部電梯的“孝心公寓”,解決了49位老人因老宅拆遷面臨的居住難問題。

        新的馬步堎村華麗轉身,換了新顏。每當晚風吹拂,顏香花和村民們走出家門,跳起廣場舞。

        在馬步堎村的帶動下,杭橋村委其他村小組也不甘落后,紛紛向著美麗鄉村邁進!斑@是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的十年!贝妩h支部書記張迎春感嘆說,每個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        窺一斑而見全豹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下村鎮以鄉村振興為抓手,在人居環境改善持續發力,積極探索舊村改造激發新活力的高效模式,新農村建設覆蓋84個自然村,拆“三房”建“三園”工作中,拆除“三房”超50萬平方米,拆除了臟亂差,拆出了美潔亮;累計建成公廁239座,拆除、改建旱廁89座,新建或改建戶廁2625個,根除了原有旱廁“味道大、衛生差”等問題;實施上新線環境整體提升改造項目,集鎮街道干凈整潔,徽派房屋與兩旁綠植交相輝映,展現出“凈而美,美而優,優而特”的集鎮面貌和公路環境;建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,廣泛發動群眾主動參與農村污水治理;以亮點村、示范村創建為抓手,對各類垃圾再清理、物品堆放再整理、違章搭建再整治、河塘溝渠再清理、治理設施再排查、垃圾分類再提高、廁所管理再規范,村容村貌持續提升……

        一系列“硬核”舉措,繪就出下村新畫卷。

        發展更穩固,產業興旺結碩果

        鄉村要振興,產業是關鍵。十年來,下村鎮全力爭取農業項目資金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,結合環城路沿線產業布局工作,大力扶持獼猴桃、果凍橙、蘑菇、青蛙養殖等村級特色產業規;l展,全力推進“一村一品”產業融合發展。

        產業發展起來了,村民是直接受益人!耙郧耙捶N地,要么外出打工,現在村里有產業,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,生活一天比一天好!辈綐虼逦罂哟宕迕窀秶A聊起十年來的變化,越說越起勁,越說越高興。

        付國華說出了在產業基地就業的村民的心聲。2013年,村里引進黑斑蛙養殖產業,成立養殖農民合作社,流轉土地210畝,每年每畝收入可達2萬元,給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~5萬元,帶動16名村民就地務工,年收入達4萬元。2021年52名社員平均每戶增收1.6萬元左右。經過九年發展,黑斑蛙產業已成為步橋村的支柱產業,產品銷往江蘇、浙江等地,年產值達500多萬元,黑斑蛙養殖技術更是遠傳其他地區。

        相比“一村一品”特色產業,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更加穩固了產業發展。位于袁家村委塘里村的新余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投資8000多萬元建成現代化食用菌生產、培育和深加工生產流水線,目前在全市范圍內建設食用菌種植大棚2000余個,流轉土地面積2200畝,實現年產值1.2億元,是江西省最大規模的香菇生產基地。

        目前,新余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全市14個鄉鎮辦、24個村集體和50余名致富帶頭人提供技術指導,通過提供無償技術指導、賒銷菌棒、保護價收購香菇產品、入股分紅等生產銷售保障措施,帶動全市貧困戶2112戶4677人參與香菇產業發展。

        綠色映底蘊,山水見初心。十年來,下村鎮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推動產業綠色轉型,開展“散亂污”企業整治,關閉取締“散亂污”企業。在非煤礦山專項整治行動中,關閉11家非煤礦山及1家礦產品加工廠,對14家非煤礦山按照“一礦一策”整改要求進行整改,拆除廠房3000平方米,2家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創建方案進行創建。

        如今的下村鎮,產業日益興旺,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。

        治理更有效,民生福祉暖人心

        治國安邦,重在基層。十年來,下村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,以黨建為引領,積極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基層實踐,創建更和諧的社會環境。

        2022年1月17日,張秋保等4個村小組長代表下村鎮高站村委易家、王家、上何家邊、下何家邊等4個村小組村民,將一面寫著“百年淤堵,今朝解除”的錦旗送到下村鎮黨委書記李劍鋒手中,對解決水渠淤堵難題表示感謝。1月30日,下村鎮黨委再次收到一面寫著“香甜甘泉暖民心,心系百姓感黨恩”的錦旗,表達了下住村委關刀形村全體村民對幫助解決旱季用水難題的感謝。

        這是下村鎮開展“民聲回音壁”活動的一個縮影。

        為確!奥犆衤暯饷駪n聚民心”成為常態、見到實效,下村鎮開設“民聲”收集欄,開展“三問”行動,建立健全問題收集、事件辦理、服務評價的機制,以“群眾點單、定向派單、黨員領單、三級評單”的方式,堅持為民辦實事,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。把群眾的每件瑣事、小事解決好!懊衤暬匾舯凇被顒,創新了基層社會治理,暢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,一批“急難愁盼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。

        十年來,下村鎮堅持“系統治理、依法治理、源頭治理、綜合施策”的理念,持續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,村級社會治理中心相繼落地,一村一名“法律明白人”“村級調解員”和輔警實現全覆蓋,鄉村法治服務和保障不斷鞏固。道德積分銀行、曉康驛站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基層治理新陣地陸續建立,感恩教育、道德“紅黑榜”、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活動深入開展,鄉村德治體系不斷健全。積極發揮“老黨員、老教師、老干部、老模范、退伍老兵”等“五老”隊伍在基層宣傳教育、村務監督、矛盾化解等方面的作用,群眾自治積極性不斷提高。

        伴隨著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,下村鎮民生福祉更加殷實,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斷提升。

        時序更替,征程再啟。

        下村鎮黨委書記李劍鋒滿懷信心地說:“下村鎮將緊緊圍繞創建‘城鄉融合示范鎮’這一目標,堅持生態立鎮,全力推進綠色礦山修復和創建,還清環境欠賬,重塑綠水青山;堅持產業興鎮,全力唱響香菇、獼猴桃、甲魚等一批特色產業品牌,積極探索傳統農業與文化、旅游、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;堅持美村亮鎮,縱深推進美麗鄉村建設,打造北宅新村、霞江新村等一批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典范;堅持融合強鎮,主動對接、服務、融入新宜吉合作示范區,加強項目互助、設施互通、產業互補,厚植經濟社會發展新基石;堅持民生福祉,重點抓好頤養之家、農村道路、廁所革命、教育整合、糧食安全、飲水安全等民生事項,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!

        下一個十年,再見。

      備案號:贛ICP備15000060號-1 江西日報社全球贛商網版權所有,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
      高清无码一区视频